咨询文库

提前一年选择高考志愿

发表时间: 2022-11-16 16:55:00

作者: 徐庆

来源: 迈奇咨询原创

浏览:

 (本文原创于2013年7月8日)

 

匆忙的6月过去了。经历了紧张的高考,高考志愿填报,高三的毕业生仍旧不能松弛紧张的神经---现在都在等着大学张榜的消息了。填在高考志愿表里的结果已经不可更改,现在只能期待待命运的手把自己拨在那个方向了。23号出成绩,25-28号填报志愿,仅仅6天,大部分人的志愿就在这里决定了。


“老师,我该报什么学校?”


“什么专业比较好?”


“XX学校今年的录取线估计是多少?”


  ……  


填报志愿的几天里,看着填报志愿的日期一天天地临近,还有好多家长或者同学在那里猜测,焦急,不知所措,我很郁闷。所有的资源网上都有--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可以查到最近三年的分数,相关高校和专业的资料也都齐备。高考的时间早已知晓,填报志愿的时间也预知,为什么不提前准备呢?就算是高考之前时间过于紧张,没办法安排,那么6月9日-6月23日,整整半个月的时间,我们的家长、学生又在干嘛?难道只有分数出来才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难道我们不可以提前做些准备?


 当然,例外还是有的。有的同学早在高考前几个月,就已经大致确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锁定了有相关专业的几所学校,现在只是等着分数出来,再来确定最后的志愿填报策略。一边焦急如热锅蚂蚁,一边则早已了然于心,个中滋味,唯当事者自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无法预见的突发事件,除了紧急调用当时当地的资源,我们或许并无他法;但对于可以预期的重复性事件,我们应该,也能够提前做出预案。高考时间固定,填报志愿时间也早上公布,上大学关系孩子前途,我们应该可以未雨绸缪,早早做出准备。就迈奇咨询辅导高考志愿填报的案例来看,如果家长和学生能提前一年,也即从高二下暑假,开始考虑高考志愿,相比于高考后几天匆匆忙忙做出选择,相对要从容得多,填报的结果也更合适一些。

 

为什么要提前一年选择高考志愿

学生参加高考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则为未来的职业作好准备。从这个角度看,专业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专业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学生将来职业的选定。有人告诉我,专业未必那么重要,因为现在很多学生的职业都未必和专业对口。现实确实如此,姑且不论这种现实的产生是否具有合理性,单就事实本身而言,就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未来的职业和专业没有关系,就意味着您在大学的投资浪费了许多,用人单位也不会因为您的专业不对口而付出更多,不拒绝您已经是万幸了。而且要从事专业不对口的职业,意味着您在未来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来重新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把大学黄金时代学习的诸多内容弃如敝履。其间的损失如同新建楼房和拆旧楼盖新楼的差别。


因此,考大学前如果能选定好自己的专业,比将来重新修改专业要简单得多,也经济得多。合适的专业对人们的影响之大,从今年6月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新闻客户端、手机搜狐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可见一斑。这项有10005人参加的调查说明,当初在报考志愿时,67.0%的受访者并不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67.9%的人承认,自己在报考专业时是“盲目的”。71.2%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详见文章:高考来了 71.2%受访者表示如果可能想重择专业 


 道理似乎很简单,那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专业呢?现在大学生选择专业,常常和潮流有关。有一段时间,家长认为孩子坐办公室,工作环境轻松,做所谓白领很重要,所以造就了很多热门专业;今年大学生就业史上最难,风向又变了,大家开始现实了,选择那些容易就业的职业…… 但在大家随着风向不断改变选择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是不是任何职业都能做好呢?如果不能做好,再好的职业对孩子的意义在哪里呢?……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太短,我们还没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理论,或许有些人对于人才应用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也不能找到合适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臆想;不过,历经百年,西方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却早有了定论,个人的职业成功是和他们的个人特质(价值观、个性、能力和兴趣)息息相关的。只有在个人的价值观/个性/能力和兴趣与他们选择的职业特性相匹配时,他们才能取得成功。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项针对360,000名员工的调研。调研的目标是评估传统招聘方式的有效性。调研发现,男女员工的绩效没有差别,员工的年龄也与绩效无关;种族背景与工作业绩也没有关联。 “关键的影响因素不是经验、学历或其它因素,成功取决于职位与人的匹配”。


 从人职匹配的角度讲,我们只有了解了自己,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我们才有可能取得职业上的成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无疑是要花时间的。即使我们认为了解了自己,也选择了一个职业,未必就能保证选择的正确性,有时重新选择还要花更多的时间。选择迈奇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的一个理科生,早在2012年8月就开始考虑职业和专业的选择,但到了12月就开始调整了最初选择的专业方向;另一个艺术生,经迈奇咨询辅导后,在高考前四个月开始重新考虑专业选择,最终在高考后选择了高职高专,而非原先的艺术类一本专业。没有相当时间的思考和调整,这种选择可能难以瞬间完成。如果等到高考后才开始选择志愿,学生可能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苦果可能就要到大学来体味了。


 “我选XX专业是因为这个专业名字听起来好听,现在才发现不是这回事。”


“这个专业是我爸爸选的,我不喜欢,到时候再说。”


“我原来以为自己了解这个专业的,上了课才发现自己很讨厌。”


   …..

 

学生们不努力吗?不,他们太努力了,高中三年,他们少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准备高考的学习上了。他们只是缺乏时间去了解自己,缺乏时间去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但在他们对自己和职业了解都未必清楚的时候,却要他们在几天时间做出合适选择(有很多孩子或许从来没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无疑天方夜谭。如果家长愿意提前准备,给孩子一些时间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就需要给孩子一点时间。提前几个月是至少的,从迈奇咨询过去三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案例来看,从高二下暑假开始准备相对时间比较充分。这段时间孩子至少还可以有几天假,还有一些时间可以思考;高考还在一年之后,压力没那么大。即使选择错了,还可以再来,志愿没在高考后的志愿表上,随时都有改错的机会。

 

给孩子选择高考志愿的机会

填报高考志愿,需要提前准备,很多家长是认同这一点的,但不幸的是,在准备过程中,经常只有家长努力,孩子却没有参与其间。过去的六月里,我接到好多家长的咨询电话,他们询问分数线,专业,还有就业前景……,但当问起孩子的看法时,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决定了就可以;还有的则告知,孩子根本不关心填报什么专业,只要家长做主就可以了;接着问下来,家长也有充分的理由:

 

“孩子太小,他们思考还不全面”,


“孩子对社会一无所知”,


“他们不了解职场”

  ……

 

看起来,理由都很充分,貌似也正确,但是不知道家长考虑过没有?如果孩子太小,现在不是合适的时机,那么什么时候他们才可以了解职业呢?高中不了解,上大学自然也不了解,因为他们还没有踏入社会。可是最终是他们要进入社会的,谁来帮助他们了解呢?如果完全不了解,他们最终怎样选择职业呢?正是由于对职业对自己的不了解,才有多达三分之一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选择离职(来自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如果不给孩子机会,他们怎么可能了解职业呢?


 如果不提供他们成长的机会,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自己做决定。


现在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职业,如何权衡利弊,在很大程度上也和父母包办过多,没有让他们学会选择,学会做决定有关系。如果家长愿意给他们一点点的机会学习做决定,慢慢地,他们就可以进入社会了。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在他们包办孩子一切,一味地把孩子淹在学习具体技能的海洋里(可能还未必有用)的时候,孩子已经输了—和那些可以学着独立做出决定的孩子比,这些孩子可能学了更多的技能,却不会为自己做出合适的选择。勤奋的中国学生,却在创造力方面被西方孩子远远拉在后面,也和这种教育或思维方式有相当关系。处于“地球村”的时代,仅仅和同样填鸭教育的国内孩子竞争又有多大意义?当一个群体因为教育的落后而被其他群体抛弃,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时,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别又有多大?相反,家长如果愿意给孩子相对自由的空间,发展他们独立的能力和创造力,可能会在未来收获果实。即使孩子现在因为自主决策少学一两项技能,这些技能多半可以在未来必要时补充上来。学习一种技能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而方向的选择,决策能力的训练,则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孰重孰轻,需要家长权衡。


 当然,让孩子学着做决定,并不是让家长放弃自己教育的责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还是需要家长在一旁引导,教导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并帮助选择合适的资源。“扶上马,送一程。”。

  

提前一年选择高考志愿的方法

如果希望让孩子提前做选择,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提前一年选择专业,就是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让孩子学会了解自己,学点职场知识,接下来重点了解可能适合自己的专业,最后做出选择。


让孩子了解自己,可以让他思考自己的优点,弱点,兴趣爱好所在,做过的最成功的事,最丢脸的事,对未来有什么想法,对职业有什么思考,还可以让他从亲朋好友那里了解对自己的看法。很多人的看法未必准确,但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思考得越多,他们未来做出合适决定的可能性就越大。


让孩子了解职场,则可以从父母的职业开始,让他们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碰到的问题,还可以让他们去了解亲朋好友的职业。如果有机会去职场里看一看,或许更好。最便捷的方法则是鼓励他们去网上搜集各种各样的职业信息,加深理解。很多东西未必能理解,但接触得多了,慢慢也可以理解。


当孩子初步认识职场的时候,他们可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就有了期望,这时候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对自己合适的职业。引导的人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亲朋好友或者老师,或者任一个对于某一职业了解更多的人士。必要时也可以选择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术业有专攻”,充分利用他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来帮助孩子,还可以选择选择好的测评工具来了解孩子的个性、能力、兴趣……


如果选择测评工具,建议选择那些科学有效、有数据支持的测评工具。迈奇咨询在高考志愿辅导咨询中使用的Pathway Planner高校专业挑选和择业指导测评 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测评工具在购买有关职业经理人成功要素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发,历时三十余年,现在122个国家使用,可提供32种语言的测评服务,可帮助学生选择与自己的能力特长、个性倾向和兴趣爱好具有内在匹配性的专业和学科,为学生找出最适合他们个人特点和发展潜力的可从事的职业并提供专业建议,从而为每一位学生选择高校就读科目和未来职业方向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现在网上有很多免费的测评工具,大家有兴趣了解或者试用,也是可以的,但对于测评的结果使用则应慎重。只有在您确认这些测评工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以后才可以把测评结果作为参考,贸然使用是很大的风险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风险并不仅仅只在卫星上天才可以发生。

 

选择高考志愿的资源和技巧

确定了职业的大致方向,我们就可以选择专业和高校了。家长们经常关心的话题不外乎:(1)高校有哪些专业可以选择,(2)往年的分数线如何,这也是高考之后大部分家长关心焦虑的内容。其实这些内容不必要要等高考结束才可以了解到,教育部已经为考生和家长做了很多工作,只是很多人还没有学会应用。阳光高考-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 网站就是这样一个平台,你在那里可以了解全国高校专业目录以及其他志愿填报相关信息。


 了解了高校和专业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太多的信息没办法比较。有的高校好,但专业不一定好;好专业未必在好学校里。取舍太难了。怎么办呢?对于这些主观判断,我们可以使用主观评分法,帮自己澄清思路。

首先,您可以确定评价志愿的项目,并给每个项目赋予权重,所有项目的权重加起来应该是100%。 比如某个学生评价高考志愿的项目和权重是:专业30%,学校20%,学校所在地40%,录取可能性10%;接下来用5分制标准评定每个志愿,其中5分最好,1分最差。最后得到的各个项目权重与评分的乘积之和,就是您给每个志愿的评分。比较每个评分,您的选择可能就一目了然。当然,最后的评定结果可能和您预想的有差异,这可能是和打分不当有关,也有可能是项目选择和权重不合适。我们需要重新调整打分、项目选择或者权重,然后再来比较结果,直到最后的结果让自己满意为止。



这种主观评分法的好处就是把主观评价的内容通量化,也是一种决策方法的训练。如果学好了,可以用于学生以后的各种各样的复杂选择。虽然以后选择的内容不同,难度各异,但原理都是相通的。


使用这种方法,我常常被人问到的问题是:这种主观评分可靠么?”。既然是主观评分法,就是说是根据打分者自己的主观评价来的。可靠或者不可靠,都在使用者自己。对自己志愿选择项目的了解,对职业或专业的信息了解越充分,评分就可能越可靠。有的人可能不愿意自己做出决定,期待让别人帮助自己选择项目和权重,甚至打分也要别人打,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在让别人帮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您需要了解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承担后果的一定是您自己。如果选择让别人来做,别人只能按自己的想法来判断,而非您的判断,所以结果未必对您适用。以后如果碰到问题的时候,您就不可以怪罪别人。是您自己放弃了选择的权力,您现在得承担这个后果了。


看到这里,您会不会发现,从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高考志愿选择,要做的事情是不是太多了?您还认为高考后20多天的时间够吗? 如果觉得不够,最好就从现在开始,从高二下暑假开始,抓住可以有的一切时间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可能和自己匹配的职业吧。不必担心这些时间没有回报,方向的选择有时候比具体努力更为重要。若干年后您会看到让孩子提前参与高考选择的重要性。更多有关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的问题,请阅读文章:新高考下的志愿填报与选科

1
你的喜欢,就是我坚持写下去的能量器
好文推荐
已有0人推荐
文章推荐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鄂ICP备11011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