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文库

高考志愿填报的误区

发表时间: 2022-11-22 15:29:33

作者: 徐庆

来源: 迈奇咨询原创

浏览:

这个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完美的职业,无论在什么时候,中学,大学,还是在职场。取得职场成功的关键,是尽可能选择一个和你个人特质相对匹配的工作,并为之努力。走出你的职业生涯规划误区,或许你的人生会有不一样的天空

今年湖北高考时间67-8日,高考后的日子一如既往,除了极少数“早起的鸟儿”--家长和学生开始准备即将到来的高考志愿填报之外,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开始放松或者狂欢了。623日凌晨,高考分数揭晓,人们开始紧张、焦虑;23日下午4点,分数线出台了。25日就要开始填报志愿了,人们这才开始忙碌起来:


“老师,理科分数439,应该报读什么学校?”


“老师,文科570-580之间,有哪些好学校可以推荐?”


“老师,理科649,应该读什么专业?”

……


整天被类似的重复问题不断冲击大脑,我有些疲于应付了。


当你要我帮你选择时,你的想法在哪里呢?你看重就业?学业?学费?学校地点?考研可能性?


当你对自己的想法都一无所知的时候,却希望有一个救世主,他能给你所有的答案。你不用动脑子,只要会开口提问就可以了;然后凭着这个神奇的答案,人生无忧,美满结局?


可惜我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你要落水时的那根救命稻草,注定给不了你想要的答案。我能给你的答案就是“你需要选择和自己价值观、个性、能力和兴趣相对吻合的职业方向,然后据此确定相应的专业方向,然后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相应的大学,去比较,筛选,最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


这是我能给到你的最好答案了,但你觉得不实用。你希望有一个现成的答案,最好不用动脑子,什么都有了,多好!如果这样,你最好还是找那些承诺让你不浪费分数的人。他们会根据你的分数,和所谓大数据,帮你选到一个最不浪费分数的学校。至于那个学校或者专业,是不是你想要的,最终能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不是他们关心的,也不是你当前想要的,尽管可能是你未来想要的……


你认为:这个世上一定有完美的人存在,他们无所不能,可以完成任何想要的事情,而且做到极致;如果你没有做到,那一定是你不够努力;尽管你在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但你相信那只是你的运气不好而已。如果你足够努力,可能你就碰到了;或者你就是这样完美的人,成为别人的榜样。所以你需要努力,努力改变自己,从悲观变得乐观,从优柔寡断变得果断,从感性变为理性,从学渣变成学霸…….,所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只需要一心苦读,考个高分,进入一所好学校(甚至不用好专业,因为有人告诉你,专业不重要),就可以功成名就,所有好运都向你扑过来了。


不幸的是,这只是你的想象,一切都不那么容易,甚至不可能。


有研究表明,由于环境、遗传限制和个体发展变异,个人核心特质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稳定,很难改变。个人内部动机(比如,高成就感)在八年级后变得稳定,从儿童13岁以后每一年前后测量的内部动机有高稳定相关;人格特质在成人期会继续变化,但稳定性非常高;兴趣测验比人格特质表现出更大的纵向连续性,特别是从青春期早期到成人早期的20年时间里。即使你要想改变,还真的不容易。


即使你看到的所谓完人,其实也远不完美;只是他们的光晕太强,隐藏了一个真实的自我:学霸也不是什么都强,他们其实和你一样,也没那么自信,他们也相信自己不够努力,他们的梦想其实也和你一样,变成那个完满的人;尽管在你眼里,他们已经足够完美。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你一定知道弗洛伊德,他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地位无人可及,但是你相信吗?有研究说,他在语言和个人方面的巨大才能与他在数学方面的稀松平常及空间能力的薄弱很不同步,这可能影响了他在科学方面的创新。


和你的想象不一样,你以为高考分数就决定了一切,命运,前途,未来……但美国的麦克里兰博士经大量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技能测评并不能预示工作绩效的高低和个人生涯的成功,只有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领导、影响能力等能力素质才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所以他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发表文章《才能而非智力的评量》,开启了能力素质运动在心理学界的影响,能力素质模型从此开始成为现代人才招聘、选拔的基础(详见职业生涯规划与能力素质模型)。


就像你在中学里学到的,听到的,这个社会大部分人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这就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语言的、逻辑-数学的、空间的、身体动觉的、音乐的、内省的、自然的和可能存在的智力,这些智力可能在每个人所在文化领域不同经历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或者停滞。虽然所有的个体都拥有这样的智力范围,但是考虑到遗传和经历,在特定的时间点上人与人之间的智力侧面各不相同。空间智力对视觉艺术起作用,逻辑-数学能力有时和空间智力在科学中起作用,人际和语言智力在政治领导中起作用,个人和经验性的智力在道德完善中起作用。


大多数杰出的领导人IQ虽然超过平均水平,但不是太高--太高的IQ会造成和别人的关系困难,尽管他们比较圆滑而且多才多艺,大多数在用于沟通和表达自己想法的语言智力,也有可能身体运动智力,以及与自我掌握和社会才干有关的人际智力方面表现得比较强;有艺术倾向的个体通常在传统的/学业定向的IQ测试上得分较差。超常的绘画能力可能经常和弱的智力--可能是人际智力或学业智力,也与预料的强的空间和身体动觉智力相联系在一起。比如毕加索就有阅读、写作、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困难;与艺术家类似,未来杰出的科学家有不合群的倾向,他们倾向于把其他人看作可以研究的对象(例如社会学家),或忽视的对象(例如自然学家),而不是联系、帮助或支配,这和我们理解的大相径庭。所以,这个世界上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一个人不可能集中了所有优秀的特质而没有任何不足。如果你只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完美的标准,你可能永远达不到目标,然后开始怀疑自己不够努力,然后不得不放弃……


这些事实和想象差得太远,你一定希望不是真的,但不幸的是,西方的研究成果就是如此,当你翻开代表世界行业最高水平的《心理儿童学手册》(第六版)第二卷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些内容。


人不那么容易改变,职业的要求也千差万别,你想着就凭高分考进名校读名专业,然后一切无忧,其实只是幻想而已。一切还是要靠自己,职业成功还是要靠你和职业的匹配,正如哈佛商业评论针对360,000名员工所做的调研发现,男女员工的绩效没有差别,员工的年龄也与绩效无关;种类背景与工作业绩也没有关联,“关键的影响因素不是经验、学历或其它因素,成功取决于职位与人的匹配。”人不可以随意改变自己以适应职业的需求,而不同的职业又有不同的要求。要想取得职业的长久成功,你还是需要了解不同职业的要求,成功要素,市场状况……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当你兴冲冲地凭着分数冲向某个职业或专业的时候,你真的了解了这个职业或专业的真实情况吗?


要做到人职匹配,你还是要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个性、能力、兴趣,找到自己偏爱的工作环境,然后再去了解职业,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必要时做出调整,然后你才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职业满意度。


要了解这么多内容:了解自己,了解职业,选择职业目标,还要看大学的学校和专业,还要根据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分析自己被录取的可能性,你觉得高考后不到二十天时间够吗?从分数出来到志愿填报的六天时间够吗?告诉你真实的数据,职场里的人要做一个改变,最快也要三个月,长的甚至几年,你这点时间实在算不上什么。所以,如果你有时间,还是提前一年选择高考志愿 吧。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高考志愿填报的最好时节,那就好好利用你的大学时间吧。吸取教训,千万不要等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才开始找工作,考虑职业上的事;不然,你又会重复高考志愿填报的悲剧,只是那时会更惨---高考只要你分数不太差,又愿意服从调剂,多半还是有学校或专业会给你提供一个机会;但找工作可不一样,没有单位会承诺会给你一份工作,如果你没有表现出他们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当你快乐地拿着高分成绩单要求用人单位给你一份工作时,你才发现,那只是一个参考而已;他们需要看到的内容,除了分数以外,更重要的是,你表现出所申请职位的素质要求了吗?


如果你错过了高考志愿填报,又没有在大学好好珍惜,开始为自己的职业发愁时,你还是要好好利用当前的时间,好好了解自己,了解职业要求,选择一个相对和自己合适的职业吧。不然,或许等你40-50多岁时,已经不能用青春换回明天了。


这个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完美的职业,无论在什么时候,中学,大学,还是在职场。取得职场成功的关键,是尽可能选择一个和你个人特质相对匹配的工作,并为之努力。


走出你的职业生涯规划误区,或许你的人生会有不一样的天空。

0
你的喜欢,就是我坚持写下去的能量器
好文推荐
已有0人推荐
文章推荐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鄂ICP备11011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