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文库

完美的幻影

发表时间: 2022-11-27 10:22:27

作者: 徐庆

来源: 迈奇咨询原创

浏览:

(原创于2015年2月)

 

我快48岁了,却仍然不能让年迈的母亲满意-原因无它,因为我的动手能力总是远远不如她,反应也似乎永远比她慢半拍。她实在想不明白,看似优秀的儿子为什么总不能在这一点小事上有所进步呢?她也唠叨了几十年了,反应再差的人也该磨出来了啊。


无独有偶。一位大学教授说他至今不能为曾是高级工程师的父亲所认可,也是因为动手能力相比父亲太差。


不只是成人,很多孩子似乎也有类似想法。我辅导学生填报高考志愿也有四年了,经常会有很优秀的学生沮丧无比-因为自己这也不如人,那也不如人,这时候我通常问他们一个问题: “在这些方面比你强的是同一个人吗?”稍稍思考之后,他们给我的答案总是“不是,不是同一个人”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身上集中了所有优点,完美无比?”我给做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成人也常常问到这个问题,也没有人能给我肯定的答复。


 集中了所有优点的人,所谓完美的人不存在,为什么我们还常常陷于不现实的期望中呢?


 因为我们头脑中有一个完美的幻影--我们总是以为,只要努力就一定达成所想,目标一定可以实现。因此我们常常给自己,给孩子设定一些看似简单,却常常(或许永远)也不能实现的目标。“那个人成绩比我差,他能考到某学校,我当然也能”……因为制定的目标和个人所有的资源常常不匹配,尽管努力,却常常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终让自己陷于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境地—我们永远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就渐渐开始失去了信心。


 生活中类似的完美幻影无处不在。经常听人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但是平常静如处子的人,关键时候动如脱兔可能性有多大?太关注细节的人,常常遭人诟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过真正看得见森林的人,平常的注意力会在单一的树木上吗?牛顿在物理学上的地位无可争议,不过据说也犯过低级错误—为了让自己的两条狗方便出入,他在房屋墙上开了两个狗洞:大洞给大狗,小洞给小狗。在《论智力: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学理论(增补版)》(S.J.塞西著,王晓辰/李清翻译)里也有最近类似的名人轶事:


逻辑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有一辆自行车,他每天骑去上班。数学家伊恩.斯图尔特(Ian Stewart)在《自然》中写道:(图灵的自行车)链条时不时地脱落。图灵是个井然有序的人,他在办公室里放着一瓶松节油和一块抹布,等到了时间用来擦手。过了一段时间,他逐渐明白链条脱落是十分有规律的。在计算前轮旋转时他发现了这种规律性:链条转了一定的圈数后,掉了下来。为了能够把链条安上,他开始计算旋转的圈数。由于这样做太费劲,他在脚踏板旁装了一个小巧的机械计数器。后来,他分析了前轮的轮辐数、链条的环数和踏板的嵌齿轮数之间的数学关系:他发现车轮、链条和踏板的独特构造导致了链条的脱落检查的过程中他觉察到链条脱落可能是由于一个损坏的链环碰到了一条弯曲的轮幅。后来轮幅被拉直了,松节油和抹布也从办公室移走了。这个故事揭示了逻辑思维的效力及其不利之处,自行车维修工5分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Stewart, 1987, P.26)


作者最后总结说


“这则和其他相类似的轶事都非常清楚地表明,我们所拥有的知识的数量和类型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但是有时也会蒙蔽我们寻找更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式” 。在某些时候有益的知识换了另一个场合可能就毫无帮助,有时反而有害了。同样道理完美的性格也是不存在的。谨慎的人在需要快速决定的时候就是优柔寡断;果断的人在需要谨慎的时候就显得武断。“诸葛一生唯谨慎”,成也谨慎,败也谨慎。


 如果能了解完美并不存在,或许我们就不会自寻烦恼了,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自己的“缺点”—创造力太强的人不必为自己过于张扬的个性而苦闷;循规蹈矩的人,也不必为自己按部就班的生活而痛苦;即使你既非与众不同,也不能如众人般按部就班,也仍然可以在按部就班需要有所创造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个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你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是你需要


--冲破完美的幻影。

0
你的喜欢,就是我坚持写下去的能量器
好文推荐
已有0人推荐
文章推荐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鄂ICP备11011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