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文库

高考奇人吴善柳的得与失

发表时间: 2022-12-13 09:41:31

作者: 徐庆

来源: 迈奇咨询原创

浏览:

为上清华多次复读高考,如何看待高考奇人吴善柳 ,这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回答了高考志愿填报的诸多问题。

1

又是高考季,每年都有很多关于高考的奇人轶事都会被翻出来,今年刷屏的是高考奇人吴善柳,他9次复读,10次高考,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被称为高考奇人。网上特意查了一下他,结果发现在2014年考上清华时他已经被炒作了一番,不过今年的主题关心的则是他清华毕业后的去向,结果令人唏嘘,是在河南郑州四中当一名教师,教初中生竞赛,据说很受欢迎。虽然结局不令人满意,但看看他的高考经历,确实很让人感动


  • 2000年首次高考落榜,选择复读

  • 2001年,复读被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录取

  • 2004年,辍学回家,柳州铁路和广东等地区打工两三年

  • 2007年,复读被北京师范大学

  • 2008年,再次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

  • 2009年,被中山大学录取

  • 2010年,被北京林业大学录取

  • 2011年,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

  • 2012年,被南京大学录取

  • 2013年,被同济大学录取

  • 2014年, 32岁被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录取

  • 2018年, 36岁毕业,就职于郑州四中

一次次地高考,一次次地考上名校,又一次次地放弃。一般人参加高考的目的,多半是为了职业上的成功,吴善柳在高考上花费了这么沉重的代价,在职业成功的得失又是怎样的呢?


2

有人把吴善柳称为现代版“范进中举”,看起来很像,吴善柳32岁考上清华,比范进50多岁才考上举人要年轻得多,看起来前途似乎要辉煌得多,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范进中举后得到诸多荣耀,但是吴善柳清华毕业后连京城也没能留下,最后是在河南郑州的一所中学当起了老师。尽管这所学校是所名校,吴善柳也可以利用他10次高考,9次复读成功考上名校的经验去帮助学生成功,算不上失败,但是以他8年高考复读,虽经众人非议而坚持的韧劲,以及不算差的智商,如果换种方式,他本可以有更辉煌的人生。这代价也未免太高了。如果说他错了,他又错在哪里呢?


……


关于他的错误,已经有很多文章说过了,但以笔者长期辅导高考志愿填报所接触的人或事来看,他最大的错误,是把中国古文化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发挥得了极致,却遇上了评价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21世纪。


科举取士是中国的创举。从唐朝开始,至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一直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大事。其所以倍受国人认可,是因为这考试关乎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古时候的人是分层级的,“士农工商”中,士最受重视,就是我们所谓的“读书人”,读书人当时社会地位极高,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参加科举考试可以从秀才,而举人,而进士,从而进入官场,而其他几个层级的地位远没有这种可能。所以范进虽然50多岁才中举人,却得到世人的艳羡,以及众多社会资源的加持,所以才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所以千百年来考试成功已成为一代代读书人的梦想,也诞生了太多执着于考试的范进。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吴善柳类似范进的执着,在当今的回报却差得很远,原因在于时代变化了,世人对于人才的标准也提升了。现在仍然看重学历,但学历在人生的加成效果远没有以前那么重要。首先,职业成功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唯一,“官本位”文化虽然重要,公务员身份仍然在世人占有稳定的地位,但是其地位相比过去已经远远下降,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明显; 古时候最没地位的“商”现在地位大增,已经超越“士”而居于前列,工中的“技术”专家也因其稀缺而变得愈为重要,即使传统的“农”也加入了很多现代的科技因素而可以不一样,古时候地位很低的演员,现在更是大家追捧的对象。其次,成功的标准也开始变化。评价成功的基础也在发生改变,人们看重学历,不在于它是否能直接带来成功,而在于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没有能力用更合适的标准来评价求职者时,学历可能就是唯一的标准(在一般人眼里,学历通常代表智商),尽管这个标准经常出问题。人们虽然看重学历,但如果高学历的人没有展现出通常认为的与学历相关的高能力时,人们仍然会放弃你。所以,在现代社会成功,除了表面上的学历之外,你还需要表现出旁人期待的能力。


不幸的是,吴善柳虽然九次复读,次次都考名校,表现出了比较高的应试能力,但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2014年他考取清华大学时已经32岁了,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却是 “先把学习搞好,除了必考的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证,再考个注册会计师、教师资格证等” ,他仍然像普通的18岁高考生一样充满着对社会和成功理解的无知。除了录取的电气与工程自动化专业以外,他还计划报考注册会计师,还想考教师资格证(尽管这张教师资格证为他后来毕业到普通高中当老师打了基础)。他究竟想要什么? 可能在他心目中,考试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他可能还没有弄清楚的是,人生中除了这些纸面上的考试之外,还有更大的考试在等着他---在实际工作中,你怎么为他人,为用人单位创造出价值,怎么体现你的社会价值,这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他之前参加的考试,只是为参加这场更大的考试开了一扇门而已。


正因为他没有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真正要求,所以除了考试,吴善柳并没有在考试的这么多年里为自己准备或训练更多其他技能;当他清华毕业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报也是预料中的事---用人单位不会仅仅因为清华大学的文凭选择一个已经36岁,此前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或技能的大龄应届本科毕业生,毕竟,他们有的选择太多了。名校文凭,哪怕是清华,也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在社会畅通无阻。


吴善柳2000年参加高考,2001年复读被北京交通大学录取,后来就读三年缀学,在社会上打工了2-3年,这段人生挫折无可厚非;利用得好了,还能增加对社会的认知,为个人后来的发展增加助力;但他之后2007年到2014年期间8年的准备高考经历,对他人生的浪费实在太大了。


如果吴善柳继续他不切实际的幻想,仍旧执着于读书,他还可以继续读研,或许就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悲剧。幸好他终于接受了现实,自己选择转向。京城呆不住,就到河南;工商界不能发展,凭着自己多年考试的心得,和清华学历,他终于在一所中学里谋得了教职。以他十余年的高考经历,和读书的能力,应该能对他的学生们有比较大的帮助;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讲,他最后选择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展,应该也会有不错的结果。只是这个结果来得太迟,代价也太大了。

3

吴善柳的故事告诉我们,理想和现实中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人生需要在两者之间学会妥协,找到一种平衡。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凭着过时的理念,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会让自己过得更好;他不算差的结局告诉我们,最终你还是要在自己熟悉并且擅长的领域才能成功;至于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而已。在人生的选择中,敲门砖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支撑敲门砖的社会可以认可的能力和素质,敲开的门终究还得关上。


对于今年面临高考志愿选择的考生们,看重学校或者专业,都是自己的选择,没有孰轻孰重。只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不会仅仅因为一张好的敲门砖就给你想要的东西,别人看重敲门砖的目的,是在砖后面你的能力和素质。笔者2001年时考上MBA时,全国仅有57所院校可以招生,MBA相对非常稀缺。但在当时MBA中就流行这样的笑话:某企业以两万的月薪招收了一个清华的MBA(清华的牌子确实很管用),三个月后月薪变成八千,再过了三个月变成了三千,再过三个月就直接开除了。不过这已经是20年前的行情了,现在国内高校MBA院校遍地开花,国外名校的 MBA取得也不是什么难事,希望仅仅凭着一张学历就改变人生,更近乎白日做梦。所以,除了学历之外,你上大学可能要考虑的还是,如何通过大学的生活,把你自己本来就有或者可能提升的能力和素质,提升起来。 除了文凭这个面,你还有能力这个底,未来的人生才不至于是个空谈。至于能力和文凭之间如何平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量,但是如果你只有面没有底,大学后的人生注定没有多少希望。


有人说,好大学有不好的专业,好的专业有时不在好的大学里,我该怎么办? 其实没有办法,完美的选择是没有的。学生希望选好大学的好专业,好大学的校长们何尝不希望自己学校的专业都很优秀,但是他们似乎也没有办法。如果有他们早做了。人生没有完美,关键在于取舍。你看重什么,愿意为此牺牲掉什么,自己一定要权衡。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采取绝对化的思维,或许,吴善柳的故事有一天也会在你身上重演。


有人说,我考得不好,我要复读,这也是你自己的选择,人们总是希望得到更好的东西,本来无可厚非;只是在你走出这一步时,你是否已经考虑清楚所要付出的代价,如果不能达到目标,你会做怎样的选择,你愿意像吴善柳那样执着地追逐下去吗?(当然还需要你有吴善柳那样的智商)。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以及自己愿意付出的代价,相信你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还有人问,该不该浪费分数?关于这点,你可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是,一个学校的高考的录取分数,真的和这个学校的好坏成正比吗?你要知道,录取分数的高低是和报考人数相关的,而报考人数的高低,有时候是随着环境的波动变化的。一所好大学的录取分数可能前一年高,后一年低,那么这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真实实力是不是也随着分数变化了呢?从2011年开始辅导学生高考志愿填报至今,笔者一直分析湖北211院校在湖北的录取分数线,并将他们的录取分数线排名,以找到趋势。尽管多数时候211院校录取分数的相对地位大致稳定,但也有例外出现。分析2017年-2019年湖北211院校录取投档线,理科投档线变化最大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个学校和省一本线的差距从2017年的128分,变为2018年的123分,至2019年下跌到99分; 在211院校的分数排名也从2017年的15位,变为2018年的21位,至2019年大幅后退至第50位。文科投档线变化最大的则是西南交通大学,与省一本线的差距从2017年的53分,变为2018年的51分,到2019年的29分,相应的分数排名从2017年的56位,2018年的54位跌至2019年的91位。同一个学校录取线在三年间有如此大的波动,更不必说,两所市场评价差不多的学校,因为报考人数的不同,录取分数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对于学校的选择,如果没有自己的判断,单纯依据当年录取分数的变化来做决定,实在有些偏颇。

4

高考分数的高低,对于个人成就未来的影响,其实没有想象得那么大。高考分数比别人多几十分,未必意味着未来的职业成就比别人高。BAT(百度/阿里/腾讯)的三个创始人,只有百度的李彦宏符合经典名校或学霸的标准,马化腾和马云都远达不到标准,但没人可以否认他们是绝对的精英。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想到曾任McBer企管顾问公司总裁,Hay管理咨询公司技术总监的Spencer在其著作(《才能评鉴法》里的一段很经典的话


“能力素质在要求较高的技术/营销/专业/管理等复杂工作上,要比任务导向的技巧/智力/资历等,更能有效预测良好工作绩效,是因为在这些岗位工作的大部分人才的智商和知识都差别不多,只有动机、人际互动技巧和政治技巧等才能真正能够区分这些人员的工作表现”


这段话告诉我们,真正决定你前途的,除了必要的分数外,最主要的还是你的素质。


素质从哪儿表现,除了你的分数外,更在你的日常生活里都有表现。你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如果你能综合考虑他人的建议,还能独立思考,可以好好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根据自己的分数,明确自己可以选择的专业和学校,并且有良好的选择策略,那么,你离成功的道路并不远,相信高校的就读可以给你加分;但如果你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只是跟着大众的思路随波逐流,即使你进了名校,你未来的成就,也就有限。


 机会是掌握在那些有准备的人手里。为了高考填报志愿,你开始准备了吗?你准备了多久?如果还没有开始,就抓紧吧。 每次选择,都是人生的起跑线。如果你能尽可能好地做做好每次的人生选择,并为此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相信你的人生也不会太差。

0
你的喜欢,就是我坚持写下去的能量器
好文推荐
已有0人推荐
文章推荐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鄂ICP备11011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