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3-10-23 10:27:31
作者: 徐庆
来源: 迈奇咨询原创
浏览:
问:应试教育、鸡娃父母、就业竞争……孩子们的兴趣去哪儿了?
答:从2011年至今,我辅导高考学生填报志愿已经有13年了,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特点。有的学生个性鲜明,让我记忆深刻。今年辅导的M同学就是其中一个。
高考刚结束,M同学妈妈就在别人介绍下,找到了我,希望我给孩子辅导高考志愿填报。
我给学生辅导高考志愿填报,一般先要做一个线上的职业心理测评,测评完成后会给学生和家长提供面对面或远程的测评报告解读和答疑,让学生了解他的个人特点,包括个人的思维风格、个性特点和职业兴趣,然后一起讨论确定学生专业方向。高考分数出来后,再帮助学生确定高校和专业填报草案。
M按要求完成了测评,并拿到了测评报告。6月中旬某天上午,他和爸爸一起到我工作室来解读报告。解读报告之前,我先要求M同学在测评报告推荐的50个职业中选出他喜欢的职业,排序并说明理由。
M给出的职业排序是:(1)糕点面包制作;(2)植物保护(生物);(3)化学家;(4)农业工程师;(5)能源;(6)机械制造;(7)产品设计,并说明了他的理由。
随后我给M逐项解读测评的20个指标,并回答他提出的问题。M最后认为测评报告准确地说明了他的个人特点和职业职向。综合测评报告的所有结果,M特别适合学习理工科专业。他长于分析,独立性高,还喜欢提出创造性想法,设计并推广技术性产品。
解读之后,我再次要求M根据对测评报告的理解,重新选择职业并排序。M仍然选定了一开始选择的七个职业,第二次排序结果是:(1)糕点面包制作;(2)产品设计/植物保护/化学家;(3)机械制造/农业工程师;(4)能源工程。
两次排序结果,M都选择了理工科职业方向,说明他对个人职业方向的本能认知还是很清晰的,让我比较意外的是,他两次都把“精点面包制作“排在第一位。直觉告诉我,这里面一定有着某些特殊的偏好。我就问M什么时候开始考虑这类职业的,M说在高一高二时就有想法了。我希望他能再补充点信息,但他接下来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告诉我说”我就是喜欢喜欢,说不出来理由“,他表现的这种执着,和测评报告呈现的感性和独立性高度吻合;对于儿子的选择,M爸爸不太同意,他认为孩子学机械类专业更好一些,但也愿意尊重M的意见。
因为一个星期后才会出分数,我建议M回家后详细了解高校和他选定的这些专业信息,并根据预估分数确定自己的志愿填报草案,等分数出来后,再和我讨论详细的专业和高校选择方案。
高考分数出来了,M第二次来到了我的工作室。陪伴他的,除了爸爸以外,妈妈也来了。孩子对志愿填报的功课做得很细,不仅对我们上次讨论过的专业都做了详细了解,还根据他的高考分数详细地列出了目标院校和专业清单,在我13年辅导过的学生中非常少见。
不出我的意料,M把和食品相关的专业排在了第一位。 我再一次问M,“为什么要选食品工程排在第一位?”,还还是那句话“我就是喜欢,没有理由“,补充不了更多信息。看来,他朦胧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要说清楚还是不容易;不过就算这样,已经在我辅导过的学生中很特别了。在我辅导的学生中,很少有这样目标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M妈妈坐在旁边,听我和M的交流,思考了好久,然后补充说,她知道M为什么要选食品相关专业了,因为M从小就喜欢吃,为了一碗自己喜欢的面,他愿意跑十几公里;很少有孩子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但M看得也很投入。
妈妈的话佐证了我的判断,孩子不可能无缘无故喜欢一个东西这么执着。
第二次咨询,根据M、家长和我的一起讨论,最终确定的志愿填报方案是:保食品类相关专业,不保学校。宁愿牺牲一些分数,也要保住专业。M的想法是,学食品类相关专业,本科读完再读研究生。就我面试人26年的经验来看,大学能够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M未来的发展空间一定会非常宽阔。
咨询结束后,M妈妈给我发来了微信:
M妈妈:徐老师,您好,您感觉孩子是适合这个专业的吗?
我:是的,有这么强的兴趣,很不错的。
M妈妈:今天谢谢徐老师帮我挖出了孩子从小到大都喜欢的点。
我:像他这样真正有自己兴趣的孩子很少见,只要沿着自己喜欢的兴趣走,发展空间蛮大的。
7月底,高考志愿填报结果出来,M妈妈在微信里告诉我,M最终被他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录取。
M妈妈:徐老师,最后也是录取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大类,大二再细分专业。
我:孩子应该很开心了。
M妈妈:是的,自己喜欢的专业也很关键
我:他喜欢了就会好好努力,怒力了竞争力就会强。建议他有时间时多关注一些行业和专业内容
M妈妈:孩子这个暑假都在关注这个内容,以后有什么事情还是要多跟徐老师请教。
我辅导的学生中,像M这样有明确的兴趣爱好,并一直能坚持下去,并且父母给予尊重支持的很少见,可以预见,M只要循着他的兴趣一直坚持下去,他一定会在大学学习进一步强化他的兴趣,未来的成长完全可以预期。可惜的是,这样的学生还是太少了。
在我辅导过的案例中,见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家长。。有学生和家长因为专业和学校哪个优先发生争执的;有学生有自己明确的兴趣爱好,,但被家长拒绝的;还有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一直拿不定主意,急得直哭的。其中有一个我感觉特别遗憾的案例是:一个男生在报告解读时说,他特别喜欢在商场里观察女人拎的手提袋,表现出了对包装行业的特殊兴趣,但最终因为不够高大上被妈妈粗暴地拒绝了......
因为应试教育,因为社会的功利化,还因为国内对个人兴趣发展规律的全然无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变成了活生生的考试机器。除了考试以外,几乎丧失了对个人的自我认知。在我辅导学生时,我经常会了解学生从小至今的兴趣爱好。但令我失望的是,很少有人对自己的兴趣有明确的认识。尽管其中很多学生小时候上过很多兴趣班,但很少有人把兴趣班当成自己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孩子丢失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
这也是为什么颜宁在高素质学生中很难发现真正有人愿意像她一样投身科研的原因。颜宁参加了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向考生提问: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结果令她无比感慨:20多位“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却没有一位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真的就没有让人发自内心想钻研的么?” 这个案例中的这些学生应该有很好的学术资质,已经读到了硕士,却没有对自己硕士和博士专业执着的追求,让颜宁很失望,但也正是我们当前高中生大学生的常态。
如果我估计得不错,颜宁见到的这些研究生虽然高考分数很高,但其中至少大部分人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应该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他们选择专业,很多时候可能也只是因为片面追逐名校,并没有考虑过对专业的兴趣。或许他们早在初中高中时,就因为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影响,已经放弃了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个人人生目标的思考。他们的脑里只有简单的线性思维:高分-名校-功成名就...... 如果没有真正的热爱,如何期望他们能发自内心想钻研?
没有爱好的生活是杯淡水,没有追求的人生是一个昏梦。迟早,我们的国家会因为没有思考的下一代付出惨重的代价。实际上,后果已经开始出现了,像现在大学生研究生不惜一切代价地报考公务员,以及名校硕士、博士竞相追逐社区网格员、城管等基础岗位,都是应试教育的恶果。
当社会为已经登峰造极的应试教育付出巨大代价时,我相信社会有一天会醒悟过来的。只是这一天什么时候可以到来呢?我们的孩子还要再误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