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2-27 08:57:00
作者: 徐庆
来源: 迈奇咨询原创
浏览:
大部分人从事的工作跟大学所学专业没有关系,为什么还有人在乎专业超过在乎学校?
答:如果要做一项投资,提前告诉你说,这项投资需要你投入3-4年时间参加一种培训,每年至少2万的资金投入,最后会给你一张纸 ,证明你受过某种训练,但不保证你学到的知识最后一定能有用,你愿意投入吗?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人是不会随便投资的。读完大学,工作和所学专业一点关系也没有,和这种投资其实是一个道理,只是很多人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
现实中,很多人从事的工作确实跟大学所学专业没有一点关系,但不意味着这个事实就是合理的,不管从哪个角度讲,一个年青人,花人生最美好的3-4年时间和精力、金钱学出来的专业知识,最后除了一张文凭外,到社会上基本无用,不管是从时间成本上讲,还是从投资角度看,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很多人所以愿意接受毕业从事的工作和大学专业没有关系,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以为大学文凭很稀缺,有了大学文凭就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其他资源,和古时候秀才中举一个道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古时候的科举考试虽然后来变成了八股文,但至少还算是专业性考试,是政府为了选拔官员服务的。一个人考中了举人或进士,不管真实能力有多强,多多少少还是要学一点做官的知识,做官以后还是可以用上的,但现在的大学分类如此细致,专业和专业之间差别非常大。一个大学生从事的工作和专业相差太远,可能完全没有帮助。
一个学天文的博士,花了十几年时间学出来的内容,在一个社区网格员的位置上是一点价值也没有的,个人的青春浪费不说,国家在培养这个博士上所投入的资金、时间也是非常可观的。这种职业选择,从哪个角度上来讲,都看不到合理性。
另外,随着中国大学教育平民化,现在的大学生随处可找,不像上世纪70-80年代的大学生那样稀缺,期望仅一张大学文凭就改变人生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专业不合适,除了现在的考公或垄断性国企外,相对较好的用人单位基本上都不会接受,最终只可能选择到那些专业性要求不高的普通岗位去从事和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最终大学文凭的价值进一步打折,就像现在快递行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连锁行业做店员的博士生,除了成为人们闲余的谈资或笑料之外,没有多大意义。
很多人只所以毕业从事的工作和大学专业没有关系,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就是,在报考大学时他们就有一个误区,以为任何人学任何专业都可以,只要Ta想学;但是想是一回事,真正做到是另一回事,很多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过于随意,最后选择了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专业,然后在大学或者找工作时付出代价。因为不喜欢或不擅长所学专业,他们在找工作时不能凭专业被用人单位所用,只能退而求其次,不得不从事和专业无关的工作。如果这些人在报考大学时把专业当回事,多花点时间认真选择专业,可能最后结局不至于这么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从事的职业最好要和他的个人特点(价值观、个性、能力和兴趣)相对吻合,才有可能真正发挥个人潜力,实现其最大价值,所以,高考生在填报大学专业时,需要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考虑Ta未来从事的职业和个人条件是否吻合。如果这个工作做得到位,未来个人所学专业和从事职业的相关性就可能大大增加。所以,真正对自己职业有思考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和家长,总是会在乎专业超过学校的。
有关个人职业规划和未来工作的对应关系,建议参考文章:职业生涯规划与能力素质模型